“从大喜到大悲,从疯癫走向决绝,敫桂英的心路历程要在短短30分钟的戏里释放,情绪的释放、分寸的拿捏要极为精准。她濒临崩溃的那几步,看似踉跄心中是充满悲愤的,演的时候要内紧外松,把观众带入人物情绪,引发他们的共鸣。”虽已立秋,申城依然酷热,上海越剧院四楼排练厅里,傅派名家陈颖正为爱徒、上海越剧院青年演员杨韵儿开小灶。
从情绪跌宕起伏剧烈的“阳告”到17分钟连唱带舞不停歇的“行路”,两场戏下来杨韵儿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,然而她一刻也不敢懈怠。8月9日,越剧经典名剧《情探》将在天蟾逸夫舞台上演,傅派花旦杨韵儿和陆派小生范莹分别饰演剧中敫桂英和王魁,两人还将凭借这两个角色参评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奖。
《情探》作为上海越剧院的保留剧目,是越剧傅派艺术创始人傅全香的代表作之一。该剧首演于1957年,傅全香在“阳告”“行路”“情探”等折子戏中,巧妙学习、借鉴了川剧、昆剧的表演技艺。在“行路”中运用四尺长袖,边歌边舞,塑造出美丽动人的鬼魂形象,一段“弦下调”唱腔更是声情并茂,将人物的满腔哀怨、悲伤之情宣泄得淋漓尽致。
“行路”一折既考验旦角的基本功,更挑战体力。“行路行路,永远行于路上。”95后的杨韵儿这样理解,“这场戏充分展现了传统戏曲载歌载舞的特点,17分钟的戏就是旦角基本功大荟萃,水袖不但要舞得好看还要卡着拍子收放自如,台步要稳、要快、要飘逸,还要始终处于一种凄美的氛围感,就是你使出浑身解数但要看起来毫不费力。”
《情探》剧照
“行路”虽难,但比起“阳告”,杨韵儿说还差一个段位。不同于“行路”对体力和技艺的要求,“阳告”考验的是演员对人物的理解、对角色塑造的精准、对敫桂英多舛命运的深深共情:“我15岁在戏校就跟陈颖老师学戏了,《情探》很年轻的时候就学过,但直到近年来有了些阅历,才慢慢理解敫桂英,她的深情、她的期盼以及被抛弃后的悲愤和无奈。”
敫桂英和王魁也曾花好月圆
为以最佳状态出演《情探》,杨韵儿除了每日泡在排练厅,更在作息、饮食等各方面自我调整:“35摄氏度的高温天也不敢吃冰的,一方面保护嗓子,另一方面也怕受寒。”而一旁,老师陈颖把场也让她既感受到压力又觉得踏实:“有压力是因为我老师很严格,塑造人物讲究细节,她火眼金睛,一点不到位就马上会被发现。安心也是因为她严格,一段戏只要她认可了,那我就知道稳了。”
和别的老师时常亲自示范不同,陈颖更愿意从旁指点,让年轻人自己开悟:“像她这样青年演员本身已经积累了一定舞台经验,不像在戏校的时候需要手把手教,戏肯定是滚瓜烂熟了,拼的就是对角色塑造的细腻度和对人物理解的层次。只要把握准了人物的感觉,怎么演都是对的。”
《情探》剧照
在陈颖看来,如今杨韵儿最好的状态就是登台后“忘了自己”。她认为:“不要去演敫桂英,就当自己是敫桂英。演股票怎样配资,难免流于刻意,成为那个人,才能让台下每个人不知不觉入戏。”不太过强调一招一式,也是给青年演员留出成长空间,陈颖说:“传承不是拷贝,真正的继承当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感悟。”
阳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